社甲讀書心得 《跨國灰姑娘》
B00305048 社會一
學生:陳志強 教授:陳東升
這是一本值得再三品味的好書,作者藍珮嘉透過淺顯易懂的觀念,讓人獲得許多深度的知識,善用灰姑娘的巧妙類比,讓我清楚了解到這些國際勞工她們渴望脫離家鄉的貧窮生活,卻又在異鄉遭受壓迫或是不平等的對待這些無形的界線阻隔,而又面臨被束縛的處境,並從多方角度切入,脈絡愈來愈清楚明嘹。
由於全球化的成果,造成時空收斂,人力資源更容易流動。外籍勞工在台灣街頭出現已經是愈來愈普遍常見的景象,常見到甚至不會覺得其怪而多停留眼光,更不會思考其背後的文化背景和相關資訊,但讀了這本書,裡面提到的許多觀點,都讓我有一番不同的感受。像是一個家庭出遊,父母領在前頭漫步,外傭跟在後面帶著幼童,這簡單的一幅景象,各個角色心中都有不同盤算、想法和考量,女雇主期盼藉由外勞減輕家務壓力,在其他方面有更多空間可以運用,然後也扮演好社會給予的角色定位,外傭則是離鄉背井,面對不一樣的文化衝擊,盡全力在契約期間拿出最好的表現,以爭取繼續在台灣工作的可能,因為在一定年限下就必須更換雇主,產生流動,所以她們可以說是毫無退路的,身為「跨國養家者」,這些外勞她們在異鄉、工作的地方想要塑造對她們來說所謂家的定義,她們也有家人在菲律賓或是印尼,可是卻相隔甚遠,心理必須要有個依靠,多半還是有落葉歸根、衣錦還鄉的期許。
我想起在課堂上讀到了小宮有紀子《台灣,請聽我說》的心聲:台灣的社會和語言教材對於外來居民人們並不很尊重,相關課程內容沒有強調性別平等和基本人權,而是盡其所能讓這些外來移民服膺於順從卑下的樣子,是一種文化種族主義,排斥歧視移民 認為她們並無法融入當地社會生活,以優越感去霸凌、欺負她們。
不平等的壓力也加在外傭身上,對於白領階級,擁有專業知識的人,我們給予「外籍人士」這樣比較體面的稱呼,而她們卻只是被稱為「外勞」,彷彿只有勞動力之外便什麼都不是,階級地位的區別顯現在細部的枝微末節而根深蒂固。在我住的社區有一位認識的鄰居便是外籍配偶(越南),曾經聊過幾句,她也覺得相關的語言教育有的從頭教起實在不太適當且沒有必要性,可見已經引起不少反感。
從一些地方可以看出來,外傭她們在一定程度上可說是不被當人看待,在原國家的訓練中心,竟然被當作是牛、羊這些家畜一樣集體洗澡,因為水供應不足,可是這樣完全沒有顧慮到她們的尊嚴,卻也只能逆來順受。政策制度讓仲介一切都按照標準化的原則行事,仲介得以巧立名目來賺取暴利的仲介費,從書中對於僱傭制度的描述,和仲介的運作機制,在在突顯出不合時宜的制度存在,各方人馬都在鑽漏洞,仲介唯利是圖、不太願意讓已經來過台灣的人再來一次,否則抽取的仲介費會變少(喜歡找印尼勞工也是因為如此),外勞盡可能取得多種身分,假冒他人避開嚴格限制,以求第二份工作,雇主害怕外勞逃跑,因此多方限制甚至監控,在失去自主權之下,有時反而成為勞工撐不下去、逃走的因素。從這些地方不難看出每種角色都你來我往地勾心鬥角,因此制度規定的確有其瑕疵。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們都要有同理心,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,不要太過自私反而可以創造更多福祉利益。
試著回想就我生活上一路走到大學階段,外傭在我生命中出現的場景。首先就聯想到現在系上的一位身障、行動不便的同學──于維,他坐在輪椅上,許多簡單的動作都要靠外勞幫助才得以順利進行(攙下來使他好上廁所、從包包拿幫他拿一些東西),因此在學校裡也都是跟前跟後,然而我卻注意到還是有些學生會刻意避開與這位外勞(如果我沒有記錯,她應該是印尼籍)的接觸,無論是身體上或是眼神交會,說明了即使是大學生年輕族群,對這些外傭或多或少還是有疏離感,所以才保持距離,這種現象不僅存在老年人這些可能觀念上容易比較古板的份子。在社會系裡,接觸了TIWA移工遊行,雖然我並沒有參與,不過也因此對這議題了解許多,在一次回高中母校看到布告欄貼著海報,也察覺到莫名的渲染力,對於當地人為異地人付出的溫暖所感動。
說到雇外傭這件事,值得一提的是我高中時期的公民老師和英文老師,她們兩位都是雙薪家庭,也都在帶我們班時懷孕,不一樣的地方是前者找本國保母帶小孩,後者則是請菲傭,她們有時和我們閒聊到發生的趣事,前者多對保母帶有尊敬,對於小孩教育方式有討論空間,但後者就是比較高高在上的姿態,甚至向我們這些學生抱怨她對菲傭的不滿意(例如:「擦地板也沒擦乾淨,很笨耶!」這類的)。
而一些社會事件和外傭和保母有關,不過媒體報導的取向,通常都把後者歸因到「一時情緒失控」,前者卻是「種族因素,天生劣根性」,這種汙名化實在是不必要之累,一場冤枉,所謂汙名化,大概就是和衛生疾病、社會動亂扯上關係了,在媒體的加油添醋下,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,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被放大檢視,而正因她們毫無抵抗能力,所以可以無上綱的將過錯責任歸咎於這些人。
書中有一幕畫面我覺得舉例的很好很生動:在倒垃圾的時間,外勞的小團體遭到異樣眼光,從事較為骯髒工作的她們,難得結伴,是物以類聚的天經地義,寒暄幾句卻被旁人覺得是種讓人感到不舒服的舉動,無法跨越無形的文化藩籬,最後成為他者中的他者(相較於其他外國人)。加上她們的生活習慣明顯和我們不同(例如早上洗澡),我們試著同化她們、糾正她們使其「正常化」,甚至將她們「同化」,卻也只是佔有多數權力去施壓霸權而已,名稱被拿來做為隱喻成為不潔、受苦的代表詞,無形中又把實質上的枷鎖套得更深。
我們把心裡的想像投射到這些移工的行為上、表面上,進而勾勒、建構出一份堅定的形向,例如:她們是下等的、低劣的,所以身為雇主的我們可以為所欲為強迫加班、使她們放棄休假諸如此類,因為大眾對她們的刻板印象就是這樣,即使想要和她們有比較溫和、親密、平等的關係的時候,反而會擔心別人說閒話,只好變本加厲的對待外傭,其實是不得不然的結果,畢竟雇主也是活在四周的輿論下,導致移工社會力、政治力、經濟地位權力低落,然後持續低落。外籍勞工的結構也可以比擬成一條鍊結,最底層的人際遇最為悲慘、難以翻身,而這身分地位標記通常難以改變,在有意與無意間來回流轉。
作者在書中援引了很多珍貴的資料都是我以前沒見過的,像是各國外傭的優點缺點詳細分項比較、菲律賓是全球第二大勞工出口國而第一是墨西哥等等…另外一些新觀點像是前後台的分析、全球南方的差異造成不平等,背景造成形構與畫界、結構連續體的概念,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,儘管有點抽象難懂。
天生的男女受到性別化重擔所框架,女主人與女傭之間的交鋒尤其精采,私領域內,各取所需,處處充滿矛盾感覺的存在,這也讓我想到黃淑玲的特種行業婦女研究,這種階級流動一樣矛盾(增加經濟收入,社會地位卻下降)有些工作是具有道德價值的(照顧小孩),獲得無形報酬,可是又很難準確計量,不同人各有標準去衡量,現代婦女自主意識,追求性別平等、期望夫妻平權、努力獲得工作成就,雇用移工成為達到目標而逐漸變成必要的手段,她們在舊模範與新價值之間拉扯希望能夠找到一條折衷的路。
我特別想探討的是:把家事交付外勞是否算是孝道的表現,書中的觀點大多認同,但我覺得這份價值取決於個人觀念,不一定普世、放諸四海皆準,有些人堅持這是永遠無法假他人之手而能沒有變化的,有些精神或是感情是取代不了的,所以還是得自己來(也比較放心)。有時候一些手段是為了化解焦慮,殊不知最後卻讓自己更焦慮。
另外作者在田野調查所花的功夫也令我佩服,從許多對象懷疑不安的態度直到後來信任互助,想必花了很多時間、心血才達到這種程度,博士身分不易親近她們因為高知識分子呈現的階級對比是一種負擔,雖然在書中寥寥數語簡單帶過,箇中辛苦滋味真的想像得到。
學習到很多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專有名詞,雖然現在讀過去或許也是驚鴻一瞥留下印象,並沒有記得很牢,但我相信對於未來的學習是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。